来源:汽车时代发表时间:2023-03-30 18:18 阅读量:9199
随着新能源渗透率的不断提高,早早布局新能源领域的车企也都迎来了自己收获期,比如那些造车新势力虽然还未摆脱亏损怪圈,但月交付量过万已经是轻轻松松了,不过和这些还在为盈利犯难的新势力比起来,比亚迪已经是提前感受到胜利的喜悦了,其在2022年原材料价格昂贵等多重不利因素的情况下,依然是赚了个盆满钵满。
日前,比亚迪发布了2022年年报,其2022年实现营收4240.61亿元,同比增长96.20%;归母净利润为166.22亿元,同比增长445.86%;归母扣非后净利润为156.38亿元,同比增长1146.42%。净利润率3.75%,全面领先汽车行业整体水平。据测算,2022年比亚迪日赚约4500万元。
比亚迪2022年在汽车、汽车相关产品及其他产品业务收入约3246.91亿元,同比增长151.78%,占总收入比例为76.57%。2021年,该项业务占公司总收入比例为59.66%。
让李想眼红的毛利率
根据比亚迪公司此前公布的产销快报,2022年,比亚迪累计生产新能源汽车187.70万辆,同比增长209.17%;累计销售新能源汽车186.35万辆,同比增长208.64%。
这一年,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超越特斯拉,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销冠”。中汽协数据显示,比亚迪2022年的新能源汽车市占率27%,同比增长近10个百分点。
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在业绩报告中指出,集团于2022年年内宣布停止燃油车整车生产,聚焦新能源汽车业务发展。集团实现新能源汽车业务的全面爆发,再次问鼎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亦连续十年稳居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第一宝座。
如此庞大的销量也带来了可观的收入,在2022年比亚迪汽车以及相关业务的收入约3246.91亿元,同比增长了151.78%;手机部件、组装及其他产品业务的收入约988.15亿元,同比增长了14.3%。这两项业务占公司总收入比例分别为76.57%、23.3%。
值得一提的是,在原材料价格上涨的2022年,比亚迪汽车毛利率逆势提升,整体销售毛利率达17.04%,汽车业务的毛利率达20.39%。
理想汽车CEO李想表示,比亚迪第四季度的汽车毛利率22.8%,假设并入经销商体系的费用,比亚迪第四季度毛利率和特斯拉第四季度25.9%的毛利率(直营体系)不相上下,甚至表现更好。“考虑到平均售价更低的因素,比亚迪整车成本管理显著优于特斯拉。财务是最理性的考试题,这个答卷非常优秀!”
今年成为中国最大汽车制造商?
乘联会数据显示,比亚迪1月生产新能源汽车15.42万辆,同比增长63.85%;销售新能源汽车15.13万辆,同比增长62.44%。而该车企的2月份销量高达193655辆,同比增长112.6%,其中乘用车销量为191664辆,同比增长112.3%。
在业绩发布会上,王传福指出:1、2 月份的中国汽车需求同比稍弱,但比亚迪依然保持一个强劲的增长,同比增长约84.2%。一季度销量较去年同期仍然会保持80%以上的增速。2023年,比亚迪销量成绩有望进一步拔高。
面对近期中国车市价格战,王传福表示,价格战的原因是供需矛盾,供大于求。一些企业要被淘汰,一些企业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2023 年市场也进入一个淘汰赛阶段,如果接下来供大于求,价格战还会持续。
王传福也表示,价格战确实对消费者造成了一定心理影响,但相信影响会在4月底降低。随着5月各地车展开展,市场信心也会逐渐恢复。相信在5月,中国汽车市场会恢复到一个比较好的增长水平。目前腾势品牌已经接到 5 万多单,仰望品牌瞄准百万元细分市场,尽管面临“巨大挑战”,但仍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已进入全面扩张阶段。
同时其还表示比亚迪的目标是今年底前成为中国第一大汽车制造商。王传福还透露,暂时没有进入美国乘用车市场的计划,半导体业务的IPO计划仍在进行中。
在海外乘用车业务领域,比亚迪加速开辟海外市场,目前新能源乘用车进入日本、德国、澳大利亚、巴西等43个国家和地区,2022年全年累计出口新能源乘用车55916辆。
中邮证券在相关研究报告中预测,年内比亚迪还将推出海鸥、海狮、护卫舰05、驱逐舰07、仰望U8、F品牌首款车型等多款新品,有望为公司贡献持续增量。2023年,比亚迪全年汽车销量有望突破250万辆。
新品的不断推出离不开比亚迪在研发方面的大手笔投入。比亚迪2022年持续加码研发,研发投入增长90.31%至202.23亿元,研发人员数量增长72.59%至69697人。
汽车业分析师刘强表示,比亚迪掌握电池、电机、芯片等核心技术,成本控制能力、整合能力较强,受汽车市场调整影响或较小,仍然能够保持增长。
比亚迪凭借着多年的技术积累,目前其已经逐步形成比亚迪品牌、腾势品牌、仰望品牌和专业个性化全新品牌的品牌矩阵,覆盖了从家用到豪华、从大众到个性化的产品矩阵,同时先进的技术也换来了市场的认可与销量的增长,从而实现了如今的利润大幅增长,当然这也为那些急着实现盈利的造车新势力以及迫切希望完成新能源转型的合资品牌打好了样儿。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