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频道: 首页 > 热点资讯 > 麦格理资产管理EdNortham:能源转型速度距离实现气候目标相差甚远,

麦格理资产管理EdNortham:能源转型速度距离实现气候目标相差甚远,

来源:证券之星发表时间:2023-10-24 04:10  阅读量:11799   

金融正成为共建可持续未来的关键力量。10月21日至22日,全球财富管理论坛2023上海苏河湾大会在上海举行,麦格理资产管理绿色投资全球核心可再生能源负责人兼亚太地区负责人Ed Northam表示,如何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资金支持、实现未来可持续发展?这一课题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重要挑战之一,这也是全球资产管理行业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

麦格理资产管理EdNortham:能源转型速度距离实现气候目标相差甚远,

Northam在能源项目融资和开发领域已工作超过25年,曾与英国政府合作成立绿色投资银行,推动了英国可再生能源融资工作,为英国海上风电事业发展提供了关键助力,他也主导了麦格理在太阳能和垃圾发电等核心可再生能源技术的投资项目。

在Northam看来,私营资本也能为整个社会的绿色转型贡献力量,共同建设更可持续的未来。在全投资周期以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风险和机遇作为考量,将有力改进运营绩效、增强抗风险能力。重要的是,这还能实现长期价值创造。

能源转型速度距离实现气候目标相差甚远

未来能源转型仍面临巨大挑战。Northam表示,目前出现了一些积极迹象,比如对可再生能源的投资已超过化石燃料的投资,然而,全球范围内的这种转型速度离实现气候目标需要做到的还相差甚远。

Northam通过客户和关系网了解到,投资者都很有兴趣在这方面投资。彭博新能源财经数据也显示,仅2023年上半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投资额达到了3580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这一增幅要归功于可再生能源技术的成熟,今年上半年太阳能发电技术的投资额高达2390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43%。中国是这一增长的主要力量,全球约一半的太阳能投资额都在中国。

未来这一趋势还将持续,伍德麦肯兹公司预测,未来10年内,亚太地区对可再生能源成熟技术的投资将达到1.6万亿美元。

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可再生能源成熟技术的供应链层面也受到了影响。Northam表示,在这方面,中国和中国企业发挥了关键作用,在他们的努力下,可再生能源成熟技术始终在以一定的速度和规模扩大部署,全球可再生能源成熟技术需要的制造产能中,至少有60%都在中国。目前中国的制造能力足以满足全球大部分太阳能市场一直到2030年的生产需求。

因此,麦格理资产管理与很多中国供应商建立了深厚的合作关系,比如晶澳太阳能、天合光能、隆基绿能和远景能源等。Northam表示,“我们之间会定期沟通,讨论我们投资组合公司的待开发渠道项目,也合作研究如何部署最新的、最具成本效益的技术。正是这样的密切合作,确保我们一直能够持续地、有条不紊地部署太阳能和风能发电项目。 ”

全球需要充分利用资本

要加快推动绿色转型,Northam认为,全球仍需要充分利用资本、克服重重障碍。首先,需要加快部署技术成熟的气候解决方案,如太阳能和风能,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几乎是目前世界上所有地区都最便宜的发电方式。为此,当务之急必须是尽快实现可再生能源成熟技术的规模化生产、扩大其规模,为各个地区提供所需的清洁电力。

从消除监管和许可证方面的壁垒而言,还需要做很多工作。Northam表示,很多国家的情况是,与电网的接入设置限制了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不过,这些方面已经出现了进展,有些政府正在采取措施简化许可程序,比如欧盟已经设定了目标,一年内将有若干项目获颁许可证。与此同时,各国也在采取措施改造电网接入。

虽然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的项目规模亟待扩大,但是仅依赖现有的可再生能源成熟技术还远远不够。为此,Northam认为推动绿色转型第二个重点是:推动及支持新兴可再生能源技术的气候解决方案和商业化,加深脱碳化进程。各行各业都需要进行大量的、新的基础设施投资,尤其是CCUS的开发、如何翻新现有管道网络输送清洁能源等等。

要使这些投资真的发生,Northam表示,一方面需要政府制定详细的计划、政策和支持配套措施,才能鼓励新兴解决方案的快速成型。另一方面,相应的市场框架就位后,私营领域将与政府进行合作投资,通过规模化成本和技术创新来实现降本增效。

谈到伙伴关系,Northam表示,这是推动绿色转型第三个重点,需要与客户、投资组合公司合作,实现脱碳化运营,同时适应未来趋势进行业务转型。企业界的净零排放承诺是重要的行动信号,私营部门将为践行这一承诺开始转型,同时在未来几十年持续为客户、企业和社区创造长期价值。

展望未来,Northam强调,净零不是单兵作战,转型需要规模化,合作才是正道。全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超高水平的投资需求,私营部门和公共部门需要密切合作,才能确保实现宏伟的气候目标。合作的形式是不拘一格的,但都致力于从容应对未来诸多挑战,比如加快部署成熟的低碳技术、推动新兴气候解决方案商业化应用、支持现有企业的能源转型等。金融界将在这方面发挥关键作用,提供转型所需的资源和专业知识。

责任编辑:樊华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fo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