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网发表时间:2025-04-02 10:26 阅读量:19030
从“绿山头”到“富口袋”——多元化林下经济发展模式的“广西经验”
春雨如酥,润泽新田。在广西国有博白林场壮美博林香料示范基地内,翠绿的油茶幼林及林下套种的草豆蔻,在雨水的轻抚下,满溢着蓬勃的生机。
“我们利用油茶幼林尚未挂果的空档期开展复层林混交,在林下种植草豆蔻、红豆蔻等中药材,待油茶正式投产,每亩每年的综合收益,有望突破万元。”林场负责人介绍。
以林下种植、林下养殖、采集加工、森林景观利用等内容为主的林下经济,正日益成为促进山区群众增收致富,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引擎。
“十四五”以来,广西充分发挥和利用森林宝库资源优势,深挖林地生产潜力,持续做大群众增收的“聚宝盆”,推动林下经济“多点开花”。截至2024年,广西林下经济发展面积超过7000万亩,林下经济产值达1388亿元。其中,脱贫县林下经济发展面积和产值均占全区一半以上。
联农带农,做好“绿色”大文章
“瞧,今年我们村新种下去的中药材长势不错!春季雨水充沛,得加紧林间管护,预防雨水冲刷造成幼苗损害。”
在金秀瑶族自治县桐木镇古池村林下种植基地,该村党总支部书记梁启军一边查看中草药的生长情况,一边悉心地向村民传授种植经验。
金秀地处广西中部,全县拥有药用植物1300多种,堪称全区最大的“药物基因库”,亦是广西中草药品种最为齐全的县份之一。其独特的地理气候环境,尤为适宜鸡血藤、佩兰、牛大力、五指毛桃等中草药生长。
近年来,金秀通过积极招商引资,引入龙头企业,成功打造自治区五星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金秀汇萃本草瑶药产业示范区。通过向群众免费提供种苗,构建起“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紧密利益联结体,带动周边农户踊跃投身种植。
“我们每年免费提供至少30万株种苗给农户,特别是脱贫群众种植,带动全县瑶药种植5万多亩,产业还拓展至桂林、柳州及来宾市武宣县等地。”企业负责人黄良安介绍,公司目前在金秀发展了5个合作社,有8000多名农户跟随种植瑶药,农户年均增收超1万元。
乡村要发展,农民要增收,潜力在山,希望在林。往昔,由于农户土地较为零散,且发展林下种植、养殖项目成本高,乡村地区的林下经济仅停留在小规模家庭种植的经营模式,难以形成显著经济效益。
为推动林下产业规模化发展,广西大力推广“企业+基地+农户”模式,以林下经济示范项目培育龙头企业、塑造品牌,强化科技支撑,将各个示范点串点成线、连线成面。
以林药产业为例,目前,全区已选出3批“定制药园”,共40个中药材种植基地。各地以建设“定制药园”基地项目为依托,建立由“政府引导、基地种植、企业加工流通、医院采购、农户参与生产”的多要素联动、多主体合作、多领域协同的产业生态,并形成了完整且可持续的中药材产业体系。通过项目利益联结,开展购销合作,不仅解决了种植户的后顾之忧,让农户获得稳定收益,还有效拓宽了当地林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目前,仅金秀全县注册的中药材种植的公司就达60余家,已建成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20余个,瑶药产业已逐步构建起涵盖育种、种植、回购、加工、康养旅游、销售等多个环节的绿色产业链,带动全县3万余林农人均年增收3800元。
多元发展,林特产业“遍地开花”
茶香袅袅,飘溢千里;茶树青青,富泽万家。“油茶+N”是广西林下种植的典型模式之一。当下,广西正全力实施加快油茶产业发展三年行动,将这一模式作为推动产业转型的重要举措,把油茶与用材林、珍贵树种、其他经济林进行复合套种,实现一地多用、一地多收。
漫步在岑溪市诚谏镇石桥村,只见油茶林下,一垄垄六堡茶顺着山头蜿蜒伸展,村民们正忙碌地进行除草、施肥等林间管理工作。
岑溪市是岑软系列油茶最适宜种植区之一,同时也是六堡茶的传统产区。当地群众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创新“油茶+六堡茶”林下套种模式,将昔日的荒山低产林改造成群众增收的“聚宝盆”。
“我们以‘油茶+N’复合种植提升林地效益,通过科学套种形成多树种混交林,茶树成活率达95%以上,种植成本降低30%,亩均产值大幅增长。”石桥村党支部书记黄恒贤介绍。
2025年,岑溪市计划新种油茶2万亩,其中双茶套种超过一半,丰产后将跻身千万元林业产业,该市双茶套种项目已获得省级经验推广。
这边,诚谏镇石桥村双茶种植散发着勃勃生机;那边,梨木镇社护村黄秀权林下养殖的生态鸡正自由自在地觅食,不时传来欢快的鸡鸣声……正是靠着这些鸡,黄秀权成了村里的致富能手。“我在林下放养的三黄鸡,白天在林子里吃虫蚁,傍晚我再给它们补两把玉米、米糠,这样养出来的鸡,肉质紧实,皮滑肉嫩,品质可好了,不少商超老板提前半个月就来订购。”黄秀权满脸喜悦地介绍。
目前社护村共有鸡场38个,每个养殖场养殖三黄鸡1万羽以上,年出栏约120万羽。2024年,该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23多万元。
除了林下种养,随着旅游市场的复苏回暖,“林+药+游”“林+花+旅”等“花式打法”,逐渐成为我区林下产业发展主流。
2024年,全区林业旅游与休闲服务业产值达2300亿元,占全区旅游消费收入的1/4。截至目前,全区累计创建林业生态旅游国家级品牌67个,自治区级品牌378个。
政策加持,群众乐享生态红利
今年,林下经济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因地制宜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做好‘土特产’文章,发展林下经济,促进乡村特色产业延链增效、联农带农,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林下经济发展,在加快新时代林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也明确了要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推进集约化、品牌化、规模化发展。
《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广西壮族自治区直属国有林场“十四五”林下经济发展实施方案》系统谋划,将全区划分为桂北、桂西、桂中、桂东、桂南五大区域,分品种、分类别打造林下经济产业圈,提出区直林场“扩大经营规模总量、建设高标准示范基地、打造区域特色品牌”的目标,精准聚焦发展瓶颈,妥善解决了发展什么、在哪里发展、谁来发展、怎么发展的关键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自治区林业局局长蔡中平在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受访时表示,要推动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需积极探索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模式。
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之路,模式创新至关重要。实践中,广西探索出一系列林下经济发展经验:
依托六万大山、九万大山、十万大山等山脉走向,在南宁、柳州、桂林、梧州等市多点打造林下种植及林下养殖精品基地、重点县域,以“量”取胜。
根据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推出了各具特色的林下产品。例如,在百色、河池等山区重点发展林下种植中草药、食用菌等特色农产品;在南宁、柳州等丘陵地区推广林下养殖家禽、蜜蜂;在环南宁森林旅游圈、花山—十万大山边关生态旅游带等区域发展林下休闲旅游精品等,注重提升林下经济的品质。
此外,大力推动林下经济“一县一业”“一镇一特”“一村一品”“一场一品”,指导支持龙头企业、协会推进“桂系”林下产品品牌创建。截至2024年,全区林下经济知名品牌达到192个,涵盖林下种植和林下养殖等多个领域。
念好“山”字经,做好“绿”文章。从“绿山头”迈向“富口袋”,林下经济让越来越多的八桂乡村美起来、富起来、旺起来。以林药、林禽、林菌、林蜂等为代表的林下经济生态红利,惠及全区超过1200万乡村群众。多元化林下经济发展模式,为“两山”转化贡献出可复制、可推广的“广西经验”。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上一篇:小鹏汽车2025款G6将于3月19日开启全国交付引发市场期待热潮
下一篇:返回列表